IMG 3109

選購防曬品時,多數人最關注的肯定是防曬係數 SPF,但是那些數字的可信度有多高呢?

 

 

SPF100 的防曬品已不少見,正當消費者以為 SPF 愈高,就愈能安心的時候,防曬品醜聞卻層出不窮。

 

2025年6月澳洲消費者團體《Choice》調查發現,高達八成標榜 SPF 50 或 50+ 的知名防曬產品,實測防護力不到標示的一半,甚至有的僅 SPF 5,遠遠低於標示上宣稱的防護力,這其中不乏大家耳熟能詳的知名品牌,在台灣也很常見。

 

再回溯幾年,2020年也發生了一件震驚美妝保養市場的醜聞事件:一個頗受歡迎的韓國美妝品牌 Purito,旗下防曬品被獨立實驗室檢測出 SPF 值僅僅只有 15~19,遠低於產品標籤上的 SPF50+。

 

消息一出,消費者譁然,難道防曬品標榜的 SPF 數字,都不可信了嗎?

 

SPF 數值會出錯嗎?

如果要簡短回答這個問題,是的,防曬品包裝上宣稱的 SPF 值,確實可能不精確,關鍵在於推算的方式。

 

科學家大多以濃度為基礎,計算出預期 SPF 值,但這種方式其實較為粗略。例如,假使每 1% 濃度的氧化鋅,預期可以達到 1.6 的 SPF 係數,那麼科學家會推算,配方中只要有 2% 的氧化鋅,SPF 值就能達到 3。

 

然而,包括不同防曬成分的保護效率、配方的分散技術、顆粒大小、是否有塗覆物質等,都可能影響 SPF。同時,有些配方加入了其他成分,也有可能提高防曬效力,例如防曬品牌 The Sunscreen Company (AVA ISA 母公司) 就從甘蔗中萃取了能將 SPF 和 UVA 保護力提高 50% 的成分,但要注意,即使是 50%,也只能將 SPF30 提高到  SPF45,那麼為什麼許多品牌,宣稱在某一些成分加持下,防曬力能翻倍呢?

 

抗發炎成分打造的防曬力假象

大多數監管機構要求以人體實驗的方式,來測出 SPF 值,也就是觀察經過照射後,皮膚變紅的程度。

 

關鍵來了,許多防曬配方都含有抗氧化和抗發炎 (消炎) 成分,能有效減少皮膚泛紅,例如菸鹼醯胺和積雪草萃取。然而,這些成分並不能實際增加防曬效力,只是掩蓋、減少了曝曬後人體會自然出現的生理現象。

 

國際美妝保養部落格「The Triple Helixian」這麼比喻:如果太陽是一把槍,紫外線就像子彈,防曬成分相當於防彈衣,能保護人體免於受到槍傷。而抗氧化成分無法阻擋子彈,但可以修復中彈後的一些傷害;消炎成分則既不能防子彈,也不能修復槍傷,但是可以擋下身體的免疫反應,也就是發炎。

 

其實配方中含抗氧化和抗發炎成分,都對皮膚有益,但是當配方的防曬成分不足,卻以抗氧化和抗發炎成分打造出高防曬力的「假象」,那就是遊走在灰色地帶了。

 

大眾對 SPF 的誤解

目前測試 SPF 的方法,大多是在實驗室內使用太陽能燈,但是太陽能燈發出的光譜有限,無法充分複製現實生活中的日曬情境,自然也就難以完全評估防曬配方在陽光下的真實表現,甚至可說是產品標榜的 SPF 對實際戶外陽光的保護值毫無關聯。

 

有份調查顯示,七成的膚色白皙者渡假時選用高SPF的化學防曬,每2-3小時補擦,甚至防曬也標榜抗水,最終依然曬傷;反觀若用物理性防曬者,舉例純氧化鋅含量 22%-25%的配方,鮮少有曬傷個案傳出。

 

這是為什麼呢?

「研究證實,標示 SPF 50~100 的產品,在陽光下的實際效力只有 SPF10~15。」 甚至,根據物理學定律,大多數防曬品的 SPF 根本不能達到 25 以上。」SPF 只是一個粗略的指南,曬黑、長斑、光老化、和皮膚癌的預防仍取決於 UVA 的防護力 (SPF無法看出 UVA 防護力)。 市面常見的化學性防曬成分,除了容易進入血液,當陽光中的 UVA 輻射比 UVB 輻射多 10 倍時,它們更幾乎無力阻擋長波的 UVA。

 

此外,高 UVA 防護力的成分,通常也有高 UVB 防護力,但高 UVB 防護力卻無法帶來高 UVA 防護力。白話就是UVA防護力高,實際陽光下的SPF (非實驗室測出標籤上的SPF) 也會跟著高;但SPF高,UVA防護力不會因此跟著高。

 

消費者該如何自保?

既然檢測 SPF 的方式存在瑕疵與漏洞,那麼消費者能怎麼做,來確保購入的防曬品可靠安全?

 

最好的方式是仔細閱讀成分表,如果配方中具有防曬效力的成分濃度不高,包裝上卻宣稱有極高的 SPF 值,且同時含有菸鹼醯胺、積雪草、沒藥醇,以及丁基辛醇水楊酸酯(Butyloctyl Salicylate)等抗氧化或消炎成分,那麼你恐怕要對品牌宣稱的 SPF 值打上問號。

 

其實目前學界、業界對於 SPF 測試方法的標準化、如何有效對抗 UVA 與 UVB 等方面,都還沒有完全的共識,也有人提出品牌本身就該自主進行多種實驗,來測出最可靠的 SPF 值,但就現實層面來考量,並不太可行。

 

很少數品牌商像 AVA ISALe Prunier,會於上產線前檢驗每批原材料的濃度和品質是否達標,也會對每批製成品自主測試微生物含量、重金屬、SPF數值達標否等的檢驗,讓消費者毋須擔憂產品活性和防曬效力。

絲絨隱形抗陽精華

AVA ISA

絲絨隱形抗陽精華

  • 商品特色:專為討厭防曬者設計,瞬間融入肌膚的夢幻級防曬,塗上臉後即刻隱形,不黏不悶零殘留。
  • 適用膚質:混合肌、油肌
  • 容量:30 ml

了解更多

研發防曬配方的成本已經很高,多數品牌無力承擔委託多個實驗室進行測試的費用,在更完善的測試方式實施前,選擇有公信力的好品牌、仔細閱讀成分表,是消費者目前自保的最佳方式。

桃粉蜜李高防禦絲緞乳

LE PRUNIER

桃粉蜜李高防禦絲緞乳

  • 商品特色:質地最不像防曬的頂級絲緞乳,獲國際美妝權威評比「最佳混合肌防曬」頭銜
  • 適用膚質:混和肌、敏感肌
  • 容量:60 ml

了解更多

真正寬頻高效、成分安心的純淨防曬推薦,詳見 『純氧化鋅防曬品指南』。

★ 你也深信SPF越高越好嗎?快來最新防曬科普找答案→「防曬專區

News & Update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