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巴一帶的紅腫大痘,常被認為是與壓力或內分泌有關的荷爾蒙痘,但不少人在嘗試甘醇酸、A 醇、痘痘藥,甚或類固醇藥膏後,卻依舊無法改善,這恐怕是因為那些紅腫突起根本不是痘痘,而是「口周皮炎 (Perioral Dermatitis)」。
口周皮炎成因複雜
口周皮炎指的是嘴巴四周的發炎現象,肌膚冒出丘疹與紅斑,有時發炎狀況也出現在眼周,經常伴隨發癢等不適感,也常被誤認為痘痘。口周皮炎被歸類為酒糟類皮膚疾病之一,好發於 45 歲以下的女性,尤其是皮膚白皙者或白種人,但近年有色人種罹患機率也逐漸提高,尤其因肌膚顏色較白人深,較難察覺紅斑,極易被誤診或輕忽。
常見治療方式包括口服抗生素,以及外用 Metronidazole 或 Tacrolimus,也有患者自行塗抹皮質類固醇 (Corticosteroids),但一旦停用病況可能更惡化,甚至產生抗藥性。類固醇用於有色皮膚更常造成色素減退 (Hypopigmentation),使口周皮炎症狀更難被察覺,進而處理不當形成惡性循環。
目前口周皮炎成因仍不明,也無法確認為何患處多為下巴與唇四周。不過一份澳洲研究發現,美妝保養流程中使用越多產品,口周皮炎發生的機率越高,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多半是女性患病。不少刺激成分更被認為是口周皮炎的元兇,肌膚天然屏障一旦遭破壞,後續再堆疊多項產品,便容易導致肌膚發炎。也就是說,當你誤將口周皮炎認定為痘痘,因而大量使用控油面膜、酸類產品、抗菌洗面乳等等,往往只會讓情況更嚴重。
另外包括雷射、微針滾輪與換膚等療程、壓力、睡眠不足、長期攝取易使身體發炎的食品;以及使用類固醇藥膏、含氟牙膏、避孕藥;或罹患酒糟、感染細菌、黴菌,日曬、高溫、強風等等,都可能加劇口周皮炎症狀。
多管齊下抗發炎
就是因為成因如此複雜,往往很難找到確切的對策來徹底根絕口周皮炎,除了諮詢醫師,更必須從飲食、營養補充物、外在保養等逐步調整,才能讓肌膚與身體由內而外達到平衡、健康,進而打擊口周皮炎。
居家可做的第一步,就是避開含氟牙膏(不含氟牙膏有哪些?詳見 產品),同時每日攝取益生菌,盡可能使用能修復角質層的保養品,重建肌膚屏障,例如《清露凝肌C全效精華》、《菊苣長鏈益生元肌底露》。洗臉由不干擾肌膚生態菌叢 rivelles《溫潤如玉胡桃潔膚露》入門,讓易發炎的肌膚穩定。
但其實有不少人在簡化保養流程後,就能發現膚況大幅改善,不只每天使用的品項必須減少,更建議挑選產品的大方向為總成分數在 10 個以內的產品,同時改掉沒事愛摸臉的壞習慣。
飲食VS.口周皮炎
在臨床案例中,口周皮炎也和飲食脫不了關係,患者多半有輕度到高度的麩質不耐症,只要在飲食中排除麩質,症狀就能大幅改善;即使沒有麩質不耐症,採用零碳水化合物或低 GI (升糖指數) 高蛋白飲食後,病況同樣大有起色,可減少口服與外用藥,復發機率也降低。
雖然目前還沒有研究證明碳水化合物、麩質與口周皮炎的關係, 但已經有研究顯示酒糟與飲食的關聯。紅斑血管擴張型 (Erythematotelangiectatic) 與丘疹膿皰型 (Papulopustular) 酒糟都會因酒精、高溫辛辣食物,以及巧克力加劇症狀,而這些食物的共同成分就是碳水化合物,口周皮炎患者不妨謹慎攝取或避開。
碳水化合物為現今庶民飲食的大宗,無論是俯拾皆是的美式料理或中式食物,外食者的攝取量尤為嚴重。曾有研究觀察美國移民,本來肌膚無大礙,但不少在美國生活一陣子後,也開始出現酒糟、口周皮炎、痘痘等發炎症狀,這些都突顯了飲食對肌膚的影響。目前流行的地中海與舊石器時代飲食 (Paleo Diet) 都以蔬果和蛋白質為主,大量排除精緻澱粉與加工食品,不只對減重有益,對肌膚也有一定幫助。雖然飲食與口周皮炎的關係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證實,但以零碳水化合物或低 GI 飲食和外用藥雙管齊下,確實在臨床上看到不錯成果。
包括飲食、保養與生活習的全面調整,雖然可能需要幾個月或半年才能完全擺脫症狀,但循序漸進地從生活面調養,逐漸擺脫對藥物的依賴,才能確實讓病狀斷根。想知道有口周皮炎困擾的專家如何調理?請參考「從保養到飲食 專家教你這樣對抗口周皮炎」。
News & Updates
抗斑抗藍光,認準全方位肌膚防護祕密武器:潤色防曬
潤色防曬不只能修飾膚色,它是抗斑、抗藍光的最佳選擇,也是保護肌膚的祕密武器…
物理性防曬都一樣?二氧化鈦 vs. 氧化鋅,怎麼選才對?
氧化鋅和二氧化鈦是目前僅有的兩種物理性防曬成分,但防曬效果真的一樣嗎?
紅光抗老,C+肌膚屏障才是關鍵,缺這兩步只是白搭!
光是用紅光抗老,無法達到最佳效果,需要搭配使用關鍵成分:維生素C。